中国广电在5G网络建设中,通过“软硬结合”的创新节能技术,实现了基站能耗降低30%的目标,其核心方案融合了频谱特性、智能调度和新型基础设施设计。以下是关键技术解析与实施路径:
- 硬件级节能:从芯片到天线的全栈优化
(1) 700MHz黄金频段的天然优势
• 覆盖效率提升:700MHz单站覆盖半径达5-10km(是3.5GHz的3倍),减少基站数量60%,直接降低总能耗。
• 射频功耗优化:低频段信号穿透力强,基站发射功率可降低20%(相比2.6GHz)。
(2) 毫米波按需激活
• 热点区域精准覆盖:仅在体育场馆等大容量场景启用毫米波基站,采用智能液冷AAU(能耗比传统风冷低35%)。
(3) 硬件模块化设计
• “潮汐式”供电架构:根据业务负载动态关闭冗余射频通道(如夜间关闭50%通道,节能15%)。
• GaN(氮化镓)功放:替代传统LDMOS器件,功放效率从40%提升至65%。
- 软件定义节能:AI驱动的动态资源调度
(1) 智能关断技术(符号/载波/通道三级休眠)
休眠层级 触发条件 节能效果 唤醒时延
符号级 业务空闲时长>1ms 8% 0.1ms
载波级 流量低于阈值持续5分钟 15% 10ms
通道级 夜间低负载(如0-6点) 25% 50ms
(2) 全网协同节能(基于数字孪生的负载预测)
• AI流量建模:通过LSTM预测区域业务量(准确率>90%),提前调整基站工作模式。
• 动态频谱共享:在4G/5G共存区域,按实时需求分配频谱资源,减少无效能耗。
(3) 基站簇化管理
• “呼吸式”覆盖调整:通过SDN控制器联动相邻基站,在低负载时收缩覆盖范围(如关闭边缘小区),集中信号能量。
- 绿色能源替代:清洁供电体系
(1) 光电混合供电方案
• 太阳能直供:农村基站采用光伏板+储能电池(日均替代市电30%),搭配反向供电技术(将多余电能回馈电网)。
• 智能削峰填谷:利用电价波谷时段(23:00-7:00)为储能电池充电,减少高峰用电成本40%。
(2) 氢能源备用电源
• 应急电源绿色化:试点氢燃料电池替代柴油发电机(碳排放归零),续航时间达72小时。
- 共建共享的节能增益
共享维度 节能贡献率 实施案例
铁塔基础设施 12% 复用中国移动存量站址(减少空调能耗)
传输网络 8% 共享光纤资源降低光模块功耗
边缘计算资源池 5% 多运营商共用MEC服务器提升利用率
- 实测数据与行业对比
• 单站能耗对比:
◦ 传统5G基站:平均功耗3.5-4kW
◦ 广电节能基站:2.4-2.8kW(降低31%)
• 某省广电试点成果:
◦ 年节省电费超8000万元(覆盖1.2万基站)
◦ 碳排放减少12万吨/年(相当于7000亩森林固碳量)
- 未来演进方向
- 太赫兹射频节能:开发自适应波束成形技术,减少毫米波无效辐射;
- 量子计算优化:求解全网最优节能调度模型(100万变量级);
- 6G原生绿色架构:基于RIS(智能超表面)的被动式信号增强。
结论:节能不是牺牲性能,而是重构能效比
中国广电的绿色5G方案成功关键在于:
• 频段红利+架构创新:利用700MHz广覆盖与毫米波精准覆盖的组合优势;
• AI与能源革命融合:将节能从“静态策略”升级为“动态智能”;
• 生态协同:通过共建共享放大节能效益。
该模式不仅适用于广电,也为全球高能耗地区的5G部署提供了可复用的“中国方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