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广电5G共建共享模式:破解能效困局的关键路径

“5G基站能耗是4G的3倍以上”——这一数据曾让全球通信行业陷入焦虑。 在“双碳”目标与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,中国广电通过创新性的基站共建共享模式,为5G网络能效比优化提供了全新解题思路。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模式如何通过资源整合、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,实现能耗与效益的动态平衡。

一、5G基站共建共享的必然性与挑战

根据工信部数据,截至2023年6月,我国5G基站总数达293.7万个,而单站年均电费高达2.3万元。传统独立建网模式下,四大运营商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日益凸显。中国广电与中移动签署的“5G网络共建共享协议”,通过频率资源共享、站址复用等策略,初步实现了三大突破:

  • 基站密度降低30%:在人口密集区域,共享站址使单站覆盖效率提升40%
  • 能耗成本下降22%:通过动态功率调整与智能关断技术,闲置时段节能效果显著
  • 建设周期缩短50%:共享铁塔与传输资源,加速网络部署进程

但这一模式也面临技术适配难题。广电700MHz黄金频段虽具备广覆盖优势,却需与移动2.6GHz频段实现载波聚合;而不同厂商设备的协议互通、频谱干扰抑制等问题,直接影响能效优化空间。

二、能效比优化的核心路径

1. 动态资源调度算法升级

基于AI的负载预测模型,可实时分析区域用户密度与业务需求。测试数据显示,在凌晨1:00-5:00低负载时段,智能休眠技术可使基站能耗降低65%,而网络KPI(关键性能指标)波动率控制在3%以内。中国广电在杭州试点的“潮汐式供电系统”,通过分时分区供电策略,单站年节电量达1.2万度。

2. 多频段协同技术突破

广电700MHz与移动2.6GHz的混合组网,需解决三大技术瓶颈:

  • 干扰抑制:采用自适应滤波算法,将同频干扰降低18dB
  • 切换优化:基于用户移动轨迹的预测式切换,减少信令开销30%
  • 载波聚合:通过非对称载波聚合技术,上行速率提升2.1倍

3. 基础设施共享创新

在重庆试验区,广电与电网公司合作开发的“通信塔+电力塔”共享模式,将5G设备安装于输电线塔,节省铁塔建设成本40%,同时利用电力专网实现供电路由优化,传输损耗降低12%。

三、技术创新驱动能效跃升

1. 智能节能硬件体系

  • GaN(氮化镓)功放模块:相较传统LDMOS器件,能效转换率从45%提升至65%
  • 液冷基站:华为为广电定制的液冷AAU,单设备功耗下降25%,噪声降低10dB
  • 光伏供电系统:内蒙古试点站实现太阳能供电占比达73%,年碳减排42吨

2. 数字孪生运维平台

中国广电搭建的5G能效管理平台,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三大功能:

  • 实时监测全国基站能耗数据(精度达0.1kW·h)
  • 模拟不同负载场景下的能效曲线
  • 自动生成站址共享优化方案

该平台在郑州试点期间,帮助运营商发现17%的冗余设备,年节省电费超800万元。

四、生态协同与未来展望

在政策层面,《5G网络共建共享实施细则》明确要求建立能耗指标交易机制。广电参与的“绿色5G产业联盟”,已推动制定基站能效等级标准(从A到D四级),并试点碳积分奖励制度。

技术演进方面,3GPP R18标准引入的智能反射面(RIS)技术,可通过无源器件增强信号覆盖,预计2024年商用后,单站覆盖半径扩大35%,边缘用户速率提升3倍。而广电正在研发的AI节能芯片,可将基站休眠唤醒时延压缩至5ms级,进一步释放节能潜力。

市场数据显示,采用深度共建共享模式的区域,5G网络能效比(bit/Joule)已从1.7提升至2.4,逼近理论极限值的80%。这印证了“共享不是妥协,而是更高级别的资源重组”这一核心理念。

本文作者:
文章标题:中国广电5G基站共建共享模式的能效比优化研究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hm-zl.cn/archives/3867.html
版权说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中国广电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End
最后修改:2025 年 05 月 05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