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广电5G:用户增长与网络质量的平衡战如何破局?
“5G用户突破2300万!”——这是中国广电5G商用一周年的亮眼成绩单。然而,在用户数飙升的背后,社交媒体上“信号不稳定”“室内覆盖差”的投诉声却此起彼伏。作为国内第四家5G运营商,中国广电正面临一个经典难题:如何在快速扩张用户规模的同时,确保网络质量不掉链子?这场关乎生存的平衡术,既是技术挑战,更是战略抉择。
一、用户狂奔:低价策略撬动市场,但“速度与激情”难掩隐忧
2022年6月,中国广电以“192”号段正式入局5G市场。面对移动、电信、联通三巨头的垄断格局,广电祭出了“价格屠刀”:最低档套餐价格较行业均价低20%,叠加合约机补贴、定向流量包等组合拳,迅速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。数据显示,其用户规模从零到千万仅用8个月,创下全球5G商用最快增速。
然而,这种“以价换量”的策略暗藏风险。一方面,低价用户对网络质量的容忍度更低。某第三方测评机构报告显示,广电5G在商场、地下停车场等场景的覆盖率仅为头部运营商的67%,卡顿、掉线问题频发;另一方面,激增的流量需求让本就不完善的网络承压。据内部人士透露,部分城市核心区域基站的峰值负荷已达设计容量的130%。
二、网络之困:700MHz频段是王牌,也是双刃剑
中国广电手握一张关键底牌——700MHz黄金频段。该频段具有覆盖广、穿透强的天然优势,单基站覆盖面积是2.6GHz频段的3倍以上,理论上可大幅降低建网成本。但现实却呈现另一番景象:由于700MHz产业链成熟度不足,支持该频段的终端设备直到2021年底才陆续上市,导致前期网络建设进度滞后。
更棘手的是,频率共享模式带来协同难题。根据与移动签订的协议,广电可共享使用移动4G/5G基站,但这种“借船出海”的模式导致网络优化主导权分散。例如在切换移动4G锚点站时,常出现鉴权失败、速率骤降等问题。某通信专家直言:“这就像两人共开一辆车,油门和刹车很难同步。”
三、平衡之道:从规模优先到体验为王
要破解增长与质量的悖论,中国广电亟需构建“双轮驱动”战略:
- 差异化网络部署
在人口密集区采用2.6GHz+700MHz混合组网,既保证容量又扩大覆盖;在农村地区主推700MHz广覆盖,通过“薄覆盖+精准优化”降低成本。河北某试点显示,该方案使乡镇区域下载速率提升40%,每用户平均投资下降28%。 - 动态资源调度
引入AI赋能的网络切片技术,在演唱会、体育赛事等高并发场景,自动分配专属频段资源。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,广电通过该技术实现场馆区域单用户峰值速率1.2Gbps,时延稳定在15ms以内。 - 体验式营销转型
改变单纯比拼价格的策略,推出“先体验后付费”的会员制服务。用户可免费试用1个月5G网络,根据实际网速、稳定性评分获得阶梯式折扣。试点数据显示,该模式使用户留存率提高22%,ARPU(每用户平均收入)增长18%。
四、未来战场:生态协同与技术创新
中国广电的深层优势在于“广电+通信”的跨界基因。通过将5G网络与4K/8K超高清直播、VR全景视频等广电业务深度融合,可创造独特的用户体验。例如在冬奥会期间,其推出的多视角同步观赛功能,带动相关套餐办理量单周暴增300%。
而在技术层面,与中国移动共建的5G NR广播标准正在成为突破口。这项全球首创的技术可利用5G信道实现电视信号无损传输,既能缓解视频流量对移动网络的冲击,又能开辟广告投放、内容付费等新盈利模式。
这场平衡战的终局,或许正如某省广电网络公司总工程师所说:“用户增长是生存问题,网络质量是发展问题。唯有把‘选择题’变成‘综合题’,才能走通差异化崛起之路。” 当行业从“跑马圈地”进入“精耕细作”阶段,中国广电的每一步抉择,都在重塑5G市场的竞争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