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建共享模式下网络质量责任划分的困境与突破

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,共建共享模式正成为通信行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。然而,随着运营商联合建网的深入推进,*网络质量责任归属模糊*的问题日益凸显:当用户遭遇信号弱、断网等体验问题时,谁来担责?这一难题不仅考验行业协作机制,更可能成为5G时代共建共享进一步发展的瓶颈。

共建共享模式的兴起与网络质量管理痛点

共建共享模式的核心,是通过运营商间基础设施的联合建设与资源共享,避免重复投资,加速网络覆盖。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5G共建共享为例,双方累计节省超千亿元投资,但在实际运营中,*网络质量责任划分不明确*的问题逐渐暴露:

  • 责任主体模糊:一张基站可能由A公司建设、B公司维护、C公司优化,故障出现时容易出现推诿;
  • 用户体验割裂:用户无法感知背后复杂的共享关系,只会将问题归咎于签约运营商;
  • 考核标准冲突:不同运营商的服务指标(如时延、覆盖率)可能存在差异,导致协同效率低下。

有业内人士指出,“共建共享节省了成本,但也让网络质量成了‘无主之地’”

责任划分难题的三大根源

1. 权责协议缺乏细粒度规范

大多数共建共享协议仅明确资产归属,但对*日常运维、故障响应、用户投诉处理*等环节的责任划分较为笼统。例如,基站硬件故障由建设方负责,但软件优化责任可能归属另一方,跨部门协调耗时耗力。

2. 技术层面的数据隔离与协同困境

共享网络通常采用“物理共享、逻辑隔离”技术,但不同运营商的网管系统独立运行,故障定位需多方数据对接。某地曾出现因共享基站配置冲突导致的大面积掉话,但因数据权限问题,排查耗时远超预期。

3. 用户侧感知与合同责任的错位

用户与单一运营商签订服务合同,却实际使用多方共享的网络资源。当投诉产生时,运营商可能因内部结算机制不愿主动担责,最终损害品牌信誉。

破局路径:从“扯皮”到协同

1. 建立分层责任框架

  • 物理层:硬件维护责任归属资产持有方;
  • 逻辑层:软件优化、参数配置由使用方主导;
  • 用户层:签约运营商承担第一责任,再通过内部结算机制追溯真实责任方。

2. 推动标准化数据互通

通过统一接口协议实现故障信息共享,例如中国铁塔推出的“运维协同平台”,可实时同步基站状态,缩短50%以上的故障处理时长。

3. 引入第三方质量监测机制

独立机构对共享网络的关键指标(如覆盖率、时延)进行客观评测,并将结果与运营商KPI挂钩,避免“踢皮球”。

4. 用户透明化告知

在服务协议中明确标注“共建共享网络”属性,设置专用投诉通道,降低用户预期落差。

未来展望:责任共担才能价值共赢

共建共享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,但若责任划分问题长期悬而未决,可能引发用户流失甚至监管风险。只有通过技术标准化、协议精细化、运营透明化的组合拳,才能让共享模式从“成本节约”走向“体验升级”。

(注:本文数据及案例参考自工信部报告及行业白皮书,核心观点经原创分析提炼。)

本文作者:
文章标题:共建共享模式下的网络质量责任划分难题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hm-zl.cn/archives/3514.html
版权说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中国广电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End
最后修改:2025 年 04 月 27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