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广电在5G-A/6G时代的通感一体化(通信-感知-计算融合)领域具备独特的发展潜力,可通过整合广播通信、频谱资源与内容生态,构建“网络即传感器”的新型基础设施。以下是广电布局通感一体化的战略路径与技术构想:
一、广电为何要布局通感一体化?
频谱基因优势
- 700MHz频段穿透性强,适合广域感知(如气象监测);4.9GHz中频段可兼顾通信与高精度感知(如车辆测距)。
国家文化安全需求
- 通过电磁环境感知能力,监测非法广播/信号干扰,保障文化传输安全。
差异化竞争抓手
- 传统运营商聚焦通信,广电可借感知能力拓展智慧文旅、应急管理等政企市场。
二、广电通感一体化的三大核心场景
- 广域环境感知(ToG)
应用:
- 利用5G基站射频信号监测大气湿度、PM2.5浓度(替代部分气象站);
- 感知无线电频谱异常(如“黑广播”定位),精度可达50米内。
技术方案:
- 在700MHz基站加装AI感知模块,通过信号反射波分析环境参数。
- 智慧内容生产(ToB)
应用:
- 影视基地虚拟拍摄:通过毫米波感知演员动作,实时驱动虚拟场景渲染;
- 体育赛事分析:看台基站感知运动员轨迹,生成多维战术数据。
技术方案:
- 4.9GHz频段实现通信-感知时隙动态分配,时延<10ms。
- 元宇宙交互增强(ToC)
应用:
- AR导航:通过基站感知用户位置,叠加全息路标(无需GPS);
- 手势操控电视:毫米波雷达识别手指动作,替代遥控器。
技术方案:
- 终端-基站协同感知,功耗降低60%(相比纯终端计算)。
三、关键技术突破路径
硬件革新
- 软件定义射频:研发支持感知模式的AAU(有源天线单元),可切换通信/感知波形。
- 太赫兹试验:联合高校开展0.3THz频段感知测试(未来6G储备)。
算法融合
- AI感知引擎:训练多任务模型,同时解调通信信号与提取环境特征。
- 数字孪生建模:将感知数据实时映射到广电三维内容库(如城市文化元宇宙)。
标准引领
- 在CCSA推动《广播通信一体化感知技术标准》,抢占行业话语权。
四、阶段化实施策略
阶段 目标 广电动作
技术验证(20242025) 完成3个省级网络感知能力试点 在江苏/浙江部署100个通感一体化基站,监测文旅景区人流密度
商用探索(20262027) 感知服务收入占政企市场15% 为央视春晚提供全场馆三维动态感知,优化机位调度
生态融合(2028+) 建成国家文化感知网络,日均数据处理量超1PB 通过5G广播推送实时环境数据,驱动全国文化应急预警
五、挑战与应对
- 频谱政策限制:争取工信部批准感知专用频段(如6425-7125MHz);
- 算力瓶颈:与华为共建边缘感知算力池,部署100+节点;
- 隐私风险:开发差分隐私算法,匿名化处理人体感知数据。
六、未来图景
广电可能成为“国家文化环境感知网”运营商:
- 文化安全卫士:实时监测全国广播信号质量,打击非法内容传播;
- 虚实融合基座:为元宇宙提供厘米级空间建模能力,实现《长安三万里》虚拟场景与实景联动;
- 6G先行者:通感一体化技术反哺6G标准,推动太赫兹感知通信融合。
典型场景想象:
- 敦煌莫高窟遗址部署通感基站,游客AR眼镜自动加载文物保护传感数据;
- 台风登陆前,广电网络通过电磁波折射变化提前12小时预测灾害影响范围。
通过聚焦“文化+感知”垂直领域,广电可在通感一体化赛道避开与三大运营商的同质化竞争,构建不可替代的国家级数字基础设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