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国家文化专网:筑牢文化数字化的传输底座

2022年《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》明确提出“国家文化专网”建设任务,中国广电依托覆盖全国的广电网络与5G 700MHz频段,成为文化数据安全传输的核心通道。通过“有线+5G”双轮驱动,广电网络已实现三大能力跃迁:

低时延保障:北京歌华有线部署的SRv6网络切片技术,使故宫博物院8K文物影像传输时延降至20ms以下,支撑文物修复专家远程协同作业;

高可靠存储:浙江华数联合之江实验室搭建分布式存储节点,完成越剧、婺剧等2.3PB非遗影像的区块链存证,数据安全性达金融级标准;

广覆盖触达:在西藏那曲等高海拔地区,广电5G网络承载“云端那曲”数字文化站建设,牧民通过智能机顶盒即可访问国家图书馆藏典籍。

截至2025年,广电网络已接入346家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,形成覆盖全国的文化数据“高速公路网”,年传输文化数据量超15ZB,占全国文化数字化工程总量的68%。

 

二、数字资产运营:激活文化资源的乘数效应

广电系统通过“资源确权-数字孪生-场景赋能”的三阶模型,推动文化资源向生产要素转化:

数字孪生体系构建:湖南广电与韶山管理局合作,运用激光点云扫描技术对毛泽东故居进行毫米级建模,生成包含材质、光影参数的动态数字资产库;

IP衍生开发:河南台“中国节日”系列节目衍生出数字藏品、VR体验馆等12类产品,《唐宫夜宴》NFT门票上线秒罄,带动文旅综合收入超9亿元;

跨域流通机制: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联合东方有线推出“文化数据交易专区”,首创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的交易模式,已完成戏曲脸谱数据集等327项交易。

在技术创新层面,广电总局2024年发布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数据要素流通白皮书》,明确将4K/8K超高清内容、虚拟主持人形象等纳入数据资产化管理范畴。苏州广电推出的“江南文化元宇宙”平台,通过AIGC技术自动生成评弹数字人,用户可自定义唱腔与唱词,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。

 

三、智慧服务赋能:打通数字经济“最后一公里”

广电网络正从文化传播网升级为数字经济服务网,在三大领域显现独特价值:

  1. 基层治理数字化

云南广电承建的“智慧强边”工程,在4060公里边境线部署5G+AI摄像头,实时识别异常活动并联动应急广播系统,处突响应速度提升至3分钟内;

重庆有线在34个区县推广“村情通”平台,整合三务公开、农产品溯源等功能,村民通过电视大屏即可参与村级事务决策。

  1. 产业数字化转型

青岛广电与海尔合作搭建工业互联网视听质检平台,通过8K显微摄像头检测冰箱压缩机焊缝,缺陷识别准确率达99.97%;

陕西广电“秦岭云”平台为107家博物馆提供云端渲染服务,文物数字化处理效率提升40倍。

  1. 公共文化服务升级

国家文化专网承载的“老年大学云课堂”,通过5G+VR技术实现书法、太极课程的沉浸式教学,覆盖2800万银发用户;

中国广电联合教育部推出“空中名师”工程,利用确定性网络传输4K教学画面,使西部山区学生可实时参与北京四中名师课堂。

 

四、算力网络布局:迎接AI大模型时代的战略准备

面对ChatGPT引发的智能算力需求爆发,广电系统加速构建“算力+连接+场景”的新型基础设施:

东数西算节点:宁夏中卫数据中心集群部署的广电智算中心,配备2000P Flops算力,专门用于训练文化领域垂直大模型;

边缘计算下沉:广东广电在21个地市部署MEC节点,支撑8K超高清直播的低时延传输,春晚VR直播流量分流率达83%;

绿色节能创新:内蒙古广电乌兰察布数据中心采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,PUE值降至1.15,年节电超2亿度。

2025年上线的“中华文化大模型”,基于广电网络整合的500TB古籍文献、100万小时音视频数据进行训练,已在自动作诗、文物修复方案生成等场景展现应用潜力。

 

本文作者:
文章标题:《文化新基建:广电参与数字经济发展的三重角色》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hm-zl.cn/archives/1889.html
版权说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中国广电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End
最后修改:2025 年 04 月 10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