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中国广电在2019年手握5G商用牌照亮相时,整个通信市场为之一震。这家以广播电视业务起家的“国家队”企业,为何突然闯入高度饱和的通信红海?是单纯的政策安排,还是隐藏着改写行业格局的野心?作为中国第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,中国广电的每一步动作都牵动着行业神经。
从“广电网络”到“通信新贵”:一场迟到的变革
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(简称中国广电)成立于2014年,最初承担着整合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的使命。然而,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,传统广电业务持续萎缩——全国有线电视用户从2016年的2.6亿锐减至2022年的1.7亿。这种倒逼式的危机,反而让中国广电抓住了5G时代的入场券。
与移动、联通、电信三大运营商不同,中国广电手握700MHz黄金频段。这一频段具备信号覆盖广、穿透力强的天然优势:单个基站的覆盖半径是2.6GHz频段的3倍以上,建网成本可降低60%。据测算,中国广电仅需40万座基站即可实现全国覆盖,而中国移动的2.6GHz频段需要建设超过100万座。这种“降维打击”的技术优势,成为其破局的关键筹码。
5G战场上的合纵连横
2021年,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签署“共建共享”协议,双方计划共同建设48万座700MHz 5G基站。这种看似矛盾的竞合关系背后,藏着精密的商业计算:
- 对中国移动:借700MHz补足农村及边远地区覆盖短板,节省千亿级投资;
- 对中国广电:借助移动成熟的运维体系快速起网,同时获得2G/4G/5G全时段漫游服务;
- 对行业而言: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,加速5G普及进程。
但合作之下暗流涌动。根据协议,双方按1:1比例出资,但中国广电需向移动支付网络使用费。这种模式能否支撑其独立运营能力?业界普遍认为,前5年借船出海,后5年独立航行,才是中国广电的真实剧本。
用户争夺战:内容+通信的化学反应
截至2023年底,中国广电5G用户突破1800万,虽与头部运营商仍有量级差距,但增长曲线陡峭。其杀手锏在于“内容+通信”融合套餐:
- 每月23元享100GB流量+百套直播频道;
- 黄金频段保障4K/8K超高清直播无卡顿;
- 智慧家庭场景中,机顶盒与5G CPE设备无缝衔接。
这种差异化策略直击细分市场:
- 中老年群体:保留传统电视使用习惯,同时降低智能设备迁移成本;
- 农村用户:用广覆盖优势填补信号盲区;
- 政企客户:通过700MHz+4.9GHz双频组网,打造专网服务。
暗礁与风浪:前路并非坦途
尽管手握王牌,中国广电仍面临三重挑战:
资金压力:2023年财报显示其资产负债率达68%,而同期中国移动仅为35%;
用户黏性:当前新增用户中,70%为“第二卡槽”用户,离网风险较高;
生态短板:缺乏自有支付体系、云服务等数字基建,在物联网赛道明显落后。
更关键的是,广电系内部尚未完全整合。全国仍有数十家地方广电网络公司未完成股权归集,这种“诸侯割据”状态严重制约资源调度效率。若不能实现“全国一网”,其规模效应将大打折扣。
未来图景:第四极的想象空间
在6G研发已被列入国家战略的当下,中国广电的布局显露更大野心:
- 元宇宙入口:利用超高清视频传输优势,打造VR/AR内容分发平台;
- 应急通信网:700MHz频段可构建抗灾能力强、覆盖无死角的公共安全网络;
- 文化数字化:承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,成为数字文保、非遗传播的核心载体。
国际电信联盟(ITU)预测,到2030年,5G+广播电视融合市场将突破万亿美元规模。能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市场竞争力,将决定中国广电究竟是新秩序的缔造者,还是过渡时代的配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