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广电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与国际电信联盟(ITU)6G标准制定,并提交15项技术提案,标志着这家新兴运营商正从5G时代的“追赶者”向6G时代的规则制定者转型。这些提案不仅凸显了广电在“广播与通信融合”领域的独特优势,更体现了中国争夺下一代通信技术话语权的国家战略。以下是深度解析:
一、广电15项提案的核心方向
- 广播通信融合技术(占提案60%)
• 太赫兹广播多播(提案编号ITU-R M.[6G-BROADCAST]):
利用太赫兹频段(0.3-0.5THz)实现每秒1TB级内容广播,支持元宇宙级全息直播。技术亮点:
◦ 通过广电主导的非正交多址(NOMA)技术,使广播信号与单播通信共享同一频段;
◦ 中国传媒大学实测数据:频谱效率提升300%。
• 6G应急广播系统架构(ITU-T SG11):
提出“卫星+地面+边缘节点”三级冗余架构,确保灾害时99.999%可用性。应用场景:
◦ 地震中通过低轨卫星广播逃生路线至手机/车载终端,时延<50ms。
- 频谱使用创新(占提案25%)
• 动态频谱共享(DSS)增强版:
允许广播频段(如600MHz)按毫秒级切换为通信模式。案例:
◦ 世界杯期间将70%广播带宽临时转为5G流量通道,缓解基站拥塞。
• 文化专用频段(ITU-R WRC-23预备提案):
主张为各国划定6G文化保护频段,防止全球化内容侵蚀本土文化。
- 网络架构革新(占提案15%)
• 基于区块链的切片管理:
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切片资源交易,解决跨国企业6G专网漫游问题。
• 算力广播:
将闲散算力(如夜间电动汽车电池)通过广播信道分发,支撑边缘AI推理。
二、广电参与6G标准制定的战略价值
- 突破5G时代弱势地位
在5G标准中,广电因入场晚仅贡献不足1%专利;此次15项提案占中国代表团提案总量的18%(华为占35%),实现话语权跃升。 - 构建差异化技术壁垒
通过将5G NR广播技术延伸至6G,广电可能主导“广播类”标准,形成与华为(无线空口)、中兴(核心网)的互补格局。 - 国家文化安全布局
提案中5项涉及文化内容传输主权,为构建“国家文化专网”提供国际法理依据。
三、关键技术落地时间表
技术 2023-2025(预研) 2026-2028(标准化) 2029-2030(商用)
太赫兹广播 清华完成信道建模 ITU-R形成建议书 杭州亚运会8K全息直播
动态频谱共享 雄安试点(广电+电网) 3GPP Rel-19立项 智能电网秒级切换商用
区块链切片管理 专利池构建 获ITU-T Y.3000系列编号 跨国车企全球专网部署
四、国际竞争态势
- 对手分析
◦ 欧洲(DVB项目组):主张广播与通信完全分离,反对频谱共享;
◦ 美国(ATIS联盟):聚焦AI驱动网络,忽视广播技术;
◦ 日韩:推进太赫兹但限于点对点通信,无多播方案。
- 中国破局点
◦ 联合俄罗斯/中东国家:以“文化多样性保护”争取发展中国家支持;
◦ 示范工程先行:在雄安建设全球首个6G广播试验网(2025年投入运营)。
五、挑战与风险
• 技术成熟度:太赫兹器件(如功率放大器)成本是5G的10倍,需待国产化突破;
• 标准分裂:若美欧另立6G广播标准,可能导致全球市场割裂;
• 地缘政治:ITU投票可能受“中国威胁论”干扰。
六、未来影响
- 产业层面
若提案通过,广电有望主导全球6G广播设备市场(预计2030年规模达$120亿),带动烽火通信等产业链企业。 - 国家战略层面
为中国在6G时代实现“技术-标准-产业”三位一体领先奠定基础,复制高铁出海模式。
结语
中国广电的15项提案,实则是以广播技术为支点撬动6G全局——既规避了与传统通信巨头的正面竞争,又凭借“文化+通信”融合特色开辟新赛道。这一策略若能成功,将改写全球通信产业格局:从“单极(美国)-双雄(华为/高通)”演变为“三足鼎立(中国通信+中国广播+西方阵营)”。对于广电而言,这不仅是企业级的技术突围,更是履行国家赋予的“构建新型传播体系”使命的关键一步。